ARCA带内置非接触式位置反馈模块

arca带内置非接触式位置反馈模块的特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dcs集散控制结构,变成新型的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下放到现场,依靠现场智能设备本身实现基本控制功能。现场总线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数字信号取代传统的模拟信号
以数字信号取代传统dcs的4~20ma模拟信号,且双向传输信号。一对双绞线或一条电缆上通常可挂接多个设备,因而电缆、端子、槽盒、桥架的用量大为减少。同时,通信总线延伸到现场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和伺服机构,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就能实现主控系统对现场设备的在线监视、诊断、校验和参数整定,节省了硬件数量与投资。
(2)现场总线实现了结构上的分散
现场总线在结构上只有现场设备和操作管理站2个层次,将传统dcs的i/o控制站并入现场智能设备,取消了i/o模件,现场仪表都是内装微处理器的,输出的结果直接送到邻近的调节阀上,不需要经过控制室主控系统,实现了结构上的分散。
(3) 总线网络系统是开放的
将系统集成的权力交给用户,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考虑,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规模各异的系统。可以用不同厂家的现场仪表去替换出现故障的另一厂家的现场仪表。
2、当前的现场总线标准
现场总线技术是从80年代后期诞生的网络通信技术,经历十几年左右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标准和几个系列产品,较流行的有:
(1)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
在现场总线标准的研究制订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企业集团或组织,通过不断的竞争,到1994年在国际上基本上形成了两大阵营,isp协议为首,联合欧洲150家公司制订的world fip协议。这两大集团于1994年合并,成立现场总线基金会(fieldbus foundation,ff),致力于开发国际上统一的现场总线协议。ff的协议符合iec1158-2标准,也称为sp50标准。
(2) profibus现场总线
它是作为德国国家标准和欧洲国家标准的现场总线标准。研究所共同推出的。它采用osi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现场总线信息规范(fms)型则只隐去了osi标准的第三至第六层,采用了应用层。
(3) lonwork(local operating network局部操作网)现场总线
于1990年正式推出的。它采用iso/osi模型的全部7层协议,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网络变量把网络通信设计简化为参数设置,其最大传输速率为1.5mbps,传输距离为2700m,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光缆、射频、红外线和电力线等。
(4)控制局域网(control area network,can)控制网络
用于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之间的数据通信。can结构模型取iso/osi模型的第1、2、7层协议,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公路(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hart)协议,最早推出的一种兼容4~20ma模拟信号和调制数字信号的现场总线协议。其数字通信由于采用调制/解调方式,属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变过程中的过渡产品,因而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现场总线的未来
现场总路线将成为工业控制发展的革命性飞跃,有关现场总线的报道层出不穷,其中令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能否出现统一的现场总线标准。
不同的现场总线有不同的功能,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靠一种现场总线打天下的想法看来不太现实。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相当一部分现场总线是大同小异的,技术上非常接近,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同类总线终将趋于统一。但商业利益上的激烈竞争是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现场总线形成巨大影响的自动化厂商,因为要尽可能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而不愿放弃其已拥有的现场总线;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现场总线标准之争会越演越烈。
开放式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
1、开放性控制系统的概念
长期以来,制造与生产企业所采用控制系统大多是专用的、封闭的体系结构,其构成系统的硬件是按照各自的标准度身定制的。无论是dcs,plc还是fcs,虽然它们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产品批量大等优点,但相对日新月异的生产要求,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点。在许多情况下,当用户要想进行功能上的扩展或变化时,都必须求助于系统的提供商,如想把特殊要求融入到控制系统中去时,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无形中不仅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成本,也成为控制系统升级换代的“瓶颈”。
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从而要求制造商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这一趋势促成了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即模块化、可重构、可扩充的软硬件系统,这就是开放式控制系统。这一系统为制造厂提供了将其技术与任何第三方的技术或产品进行集成的可能性。
2、国际控制系统制造商的开放路线
据国际机构美国自动化市场研究公司arc(automation research corp.)调查预计,在亚洲,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太网的i/o模件等开放式系统的销售额预计近两年的增幅达到145%,所以,可见在控制系统市场中,开放系统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传统的控制系统。
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已认识到了开放系统必将是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在任何一家控制系统制造商的新产品样本中,都可以看到“开放性”的字样。但是,他们的开放性通常都是在原有的系统上层加上一些接口实现局部的互连和通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不要说控制器的底层,就是在操作站这一层,他们在实现与外界通信方面存在着重重困难。这种状况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他们无法开发出全开放的系统,而是出于其产品战略考虑不愿也不能这样做。尽管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但由于绝对值还不大,制造商不愿放弃已经现成的数十倍的市场。
但这些公司对于开放式系统市场并非采取坐视不理、惟我独尊的态度。各个公司均在考虑用现有的产品组合出形式上的“开放式”系统。如西门子的pcs7和 winac,实际上就是用工控机下挂s7的plc而组成的概念性的系统,典型地表示了其一方面不想在开放式系统领域落后于他人,同时又不想失去老用户的复杂情结。类似的还有rockwell-ab的controllogic,fisher-rosemount的delta-v等等,都是将原有的专用系统加上“开放”的标签。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既不错过开放式系统这班航船,又可以将原有的系统尽量多地销售出去。全力致力于真正开放式系统开发的反而是一些新兴的相对较小的公司如美国的opto22,softplc,controlsoft以及英国的transmitton等等。这些公司没有过去的包袱,所开发的产品的市场目标也不存在抢自己饭碗的问题,所以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宣传。由于他们的产品是充分考虑了开放性的,今后将成为开放性控制系统的新的生力军。
3、国际开放式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首先,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概念不清晰,没有解决开放控制系统的平台问题。各系统所采用的体系结构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缺乏兼容性和互换性,因而各系统软硬件不具备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其次,没有充分利用像windows、unix、os/2等新型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思想与技术落后,始终处于甚至低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水平。没有充分利用面向对象、软件重用等软件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而这些正是实现开放性控制系统的关键所在。
此外,产品的升级、更新、修改和维修仍然依赖于生产厂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开发工具和环境,用户无法把自己的或任何第三方的思想或产品融入到系统中去。

岩棉板 防火保温 节能
浅谈一下工业烘箱的防爆设计需要遵循一下规律吗?
多麦垃圾桶设备概述
怎么才能延长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期限
结合工作流程及应用范围了解磷酸盐加药装置
ARCA带内置非接触式位置反馈模块
德国宝德BURKERT流量计使用优缺点
牛肉干全自动拉伸膜包装机电压调节电路
美国海运速度快吗知乎评论(美国海运水平怎么样)
EMG伺服阀SV1-10/32/315/6报价快
物流供应商Geodis在亚洲获得CEIV制药认证
初次使用液压闸式剪板机怎么安全操作
“蓝色药库”雏形显现 202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将达700亿元
钛棒滤芯的技术性能特点
浅析精密磨床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保养方式
FastTracer振动分析解决方案
达飞海运与招商局港口完成8个码头收购
德国vester扭矩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中国希望加快与美国的贸易协定
体温枪出口美国需要什么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