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放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目前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沉淀区无法起到较好的污水沉淀效果,在出水时仍然带有较多污泥。
摘要: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罐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污水通过进管进入到沉淀区内后,污水从进管的竖直段中喷出,污水喷击在第1过滤网上,通过第1过滤网起到一定的过滤效果,能够使得污水与固体颗粒分离,过滤后的水通过出水口离开导流筒,而部分污水在反作用力下通过导流筒下流,并撞击在挡块上,挡块上的出料口内会喷出通过进料管抽取而来的絮凝剂与污水反应,并且在此过程中两者发生对流,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在絮凝剂作用下沉淀,并且通过出泥管外排,而沉淀区内水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水位超过第二过滤网后继续上升,并通过连接管进入到集水区内。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有益效果是:
污水通过进管进入到沉淀区内后,污水从进管的竖直段中喷出,污水喷击在第1过滤网上,通过第1过滤网起到一定的过滤效果,能够使得污水与固体颗粒分离,过滤后的水通过出水口离开导流筒,而部分污水在反作用力下通过导流筒下流,并撞击在挡块上,挡块上的出料口内会喷出通过进料管抽取而来的絮凝剂与污水反应,并且在此过程中两者发生对流,能够充分进行混合,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在絮凝剂作用下沉淀,并且通过出泥管外排,而沉淀区内水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水位超过第二过滤网后继续上升,并通过连接管进入到集水区内,从而使得本设备中的沉淀区具备较好的沉淀效果和除泥效果。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性能特点
1)进水泵房水位在保证进水系统不溢流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在高水位运行;
2)依据砂水分离器处理能力与砂浆沉淀池体积的对比来确定排砂周期;
3)生化池orp主要根据厌氧池放磷情况、好氧池吸磷和硝化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厌氧池的do小于0.2mg/l,好氧池的do约为2.0mg/l;厌氧池的orp小于-250mv,好氧池的orp大于40mv;
4)通过对厌氧池、好氧池进行监测,当明显存在磷的释放和吸收时,厌氧池的盐在0.5mg/l以下;
5)出水氨氮下降时,tp值上升,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矛盾,运行中应兼顾两个指标,即努力控制降低回流污泥中no3--n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6)要想得到良好的除磷效果,污泥龄应低于12d(比设计值低),否则除磷效果不稳定;
7)污泥浓度mlss根据污泥负荷来确定,设计污泥负荷为0.08kgbod5/kgmlss˙d,因此污泥浓度mlss应维持在3.0g/l左右;
8)若bod5较低时,应以除磷为主,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来调整污泥龄,使污泥龄在5~12d之间;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工程设计
粗格栅及一级提升泵房
1、粗格栅
去除污水中较粗大的漂浮物(如树叶、杂草、木块、废塑料等),保护水泵的正常工作。
由于本场镇污水渣量产生量w=qw1/1000=1000×0.1/1000=0.10m3/d,可采用人工格栅,也可采机械清渣,为降低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本方案设计在管道末端采用人工格栅,采用人工不定期清捞。
2、一级提升泵房
整个场镇生活污水经过污水管网后,流入污水处理厂,如不经提升,整个污水处理厂构筑物相对埋深较大,并且构筑物的有效利用率较低,为减少投资成本和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拟建提升泵房1座。
土建尺寸:b×l×h=3.0×4.5×6.0(地下)m地上4米,在泵房上部安装2套手动葫q=1t,h=15m。钢筋砼结构。
主要设备:采用潜污泵,2台,单台q=50.0m3/h,h=10.5m,n=3.5kw。
细格栅
细格栅设一台,主要去除较小的漂浮物。参数如下:
过栅流速:v=0.7m/s
栅条间隙:b=5mm
栅前水深:h=0.6m
细格栅间构筑物尺寸:1.5m×0.8m×1.0m,1座,细格栅功率n=0.37。

数控锯床的特点及分类
雕铣机在国内与国外的区别
FESTO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哪些呢
齿轮跳动检查仪结构概况
二手药物检测设备大量回收中
新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地震基本常识
三叶罗茨风机如何通过变频调节实现自动调节功率?
果宇科技|管道插入式粉尘检测仪在窑灶中的关键应用
燃气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质量不佳,罪魁祸首是“它“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实时监控细胞培养液物质浓度
升级款 卷烟滤棒吸阻测试仪 一键测试 自动化操作
提升式链板排屑机是多用途的物料运送设备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案例——藻类病害表型研究
粉体输送隔膜泵的6大优势
高精度热电偶传感器 无磁温度传感器
实验室均质乳化机 LDX-JS18
电伴热带装修怎么样
低温水槽的使用方法和相关参数
振动知识及测量仪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