菹 草
菹草是一种常见的水草,其适量生长对于水库的水体净化有一定作用。但条件适宜时菹草会发生爆发性生长,这对水库安全运行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研究菹草的生长习性,分析其生长繁殖的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对于防止水库受其影响,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菹草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菹草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别名虾藻、扎草。茎细长,茎长20~100 cm,有的可长*200cm,略扁平,多分枝,侧枝短,色自而微绿或微赤,节缢缩。叶互生,呈披针形,叶长3~9 cm,宽4~8cm,先端钝圆,无柄,基部近圆形或狭.鲜绿色*黑绿色,边缘常皱褶呈波状.并具有不易发现的细锯齿.但当生长缓慢时,其基部的叶常不波曲或波曲度甚微;叶有脉3条,中间是明显的粗壮中肋1条,其两侧(近边缘)各有1条细如游丝之脉与之平行,*叶先端相会于中肋.有时在侧脉和中肋之间尚有一条细脉。托叶膜质.鞘甚短小,开裂两边缘远离,顶端燕尾状2裂,裂片尖或锐;鞘长2~8mm,易破碎。基部连于叶茎.易腐烂或早落而不存在。穗状花序生枝梢叶腋,花序大1~1.5 cm.花序梗长2~6cm,开花时挺出水面。被片4,钝宽而具短柄.绿褐色;雄蕊4枚,无花丝;心皮4枚,分离,和被片互生;花柱较长,柱头狭尖而扁.微带红色。小坚果宽卯形,长3 mm左右。绿褐色,顶端尖缘状,背面圆钝,基部具有细小的鸡冠状突起
1.2 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
菹草分布较广,江河、湖泊、水库、渠沟、池塘和沼泽地天然泡沼、低洼积水处均可见其踪迹.其生长环境水深一般不超过1.8 m,水流缓慢或静水,水体ph值中性左右,常和数种眼子菜、轮藻、角果藻及金鱼藻等混生一处。菹草的耐高温能力较差,耐受温度范围为2~30℃,超过24℃停止生长,30℃开始死亡,其*适生长温度范围为10~20℃。它的地理分布甚广,南北温带和亚热带都有其踪迹
1.3 繁殖方法
菹草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根茎繁殖和石芽繁殖等3种繁殖法。种子繁殖为一般种子植物的主要繁殖方法,但对于菹草来说并不重要,特别是生在水田中的菹草,几乎无种子可供繁殖之用。*于根茎繁殖.在正常情况下,纵横泥中,繁殖迅速.蔓延甚快.但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却不能生存,而和地上部分同归于尽。*石芽繁殖表现得十分突出而重要.特别是在水田中。
石芽既不怕高温,又耐严寒,对不佳条件的抵抗力亦甚强,数量亦多。石芽依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丛叶石芽、标准石芽和枝形石芽等3种
2 菹草的应用价值
2.1 经济价值
食用 在《陆玑诗疏》、《毛晋诗疏广要》、《尔雅》以及《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等古书中均有关于菹草食用的记载:如“米麦糁蒸为茹”、“和米煮粥”、“油盐调食”、“嘉美扬州”、“人饥荒可以当谷食”等。从古书记载可知,古代的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一带,在干多年以前,对菹草的美味已很称赞了.唯今人知其可食而食之者甚少。
药用菹草全草有清热明目、渗湿利水的功效。另外,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菹草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去暴热,热痢、止渴,则捣叶服之;小儿赤白游疹、火焱热疮则捣烂封之。有患热肿毒并丹毒者。可切捣敷之,厚三分,干时换之,其效无比。
饲用 直接供饲:菹草在春秋季节可直接为草食性鱼类提供大量天然上等青绿饲料初步测定结果表明.4~5月份水下鲜菹草水分含量平均为88.73%.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2.31% 、1.48%、0.37%、1.25%和5.87%.是家畜、家禽和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鱼类喜食的青绿饲料。试验表明,鲜菹草的饲料系数为猪291.7,鹅169.2,草鱼120~140.鳊、鲂80~100。
间接供饵:在自然渔业水域中。菹草可以间接地提供饵料。菹草营养体植株在鱼类生长较快的夏季易腐烂,起到明显的肥水作用.可为水体提供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促进浮游性饵料资源的大量增殖.为滤食性鱼类间接提供浮游生物饵料研究结果表明。成鱼池中的菹草夏季自然腐烂后第6天.水层中氮、磷含量均达到高峰。浮游生物数量比腐烂前增加了1.8倍。同时,在湖泊、水库等渔业生态系统中。菹草群落丛生处也是蚌、螺、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水体底栖生物的栖息与繁殖场所.其生物量比无草区平均高1.5~2.8倍,从而有利于鲤、鲫、青鱼等经济鱼类饵料资源的增殖.促进其生长与提高产量制配合饲料:鲜菹草不仅可为家畜家禽和草食性鱼类直接取食.将其晒干后还可作为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来源。据初步测定,干菹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和磷、钙的含量分别为18.15% 、7.28% 、27.32% 、25.46% 、12.04%和0.3% 、0.3%,营养价值较高。将干菹草进一步加工成草粉,按一定比例与其他成分(如豆饼、玉米、皴皮等精料)一起配制成颗粒饵料.可以代替部分精饲料。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 生态学价值
净化水体 国外文献报道.菹草繁茂时.水中的no3--n明显减少。国内也有不少文章报道菹草对氮、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金送笛等(1994)报道菹草可直接吸收底泥中的nh4+一n、po43-一p,在水层中nh4+一n含量较低(<0.35 mg/1)时.优先吸收no3--n而与浮游植物选择吸收nh4+-n互补。吴玉树(1991)报道菹草对水体和底泥中的p、n、pb、zn、cu、as有较大的吸收、富集量。单位生物量的菹草对n、cu的富集量>水葫芦>茭草>芦苇,p、zn则>茭草>芦苇,对底泥中n、p、cu、pb的吸收系数>水葫芦,尤以n、p为*明显;研究还表明.植物对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富集量和净化效率与生物量大小有关.当菹草保持其群体覆盖率为50%时,生物量*大,净化效率也*大。戴莽等(1999)报道,有菹草的围隔与对照组相比,各种营养盐水平低得多。溶氧和透明度显著升高,电导率明显下降,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促进鱼类安全过冬据调查表明.有菹草的水体与无菹草的水体相比.在同一深度浮游植物和溶氧前者都明显高于后者。可见,菹草在冬季冰下水体中不仅能够照常生长.且有较高的光合产氧速率,从而使菹草型水体的冰下溶解氧也很丰富.且中层水体有时比表层还要高其光合作用是菹草型水体鱼类自然越冬所需溶解氧的重要来源.为该类渔业水域中鱼类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经济鱼虾类的保护和增殖对菹草型鱼类水体的研究结果表明,菹草的茎叶是鲤、鲫、团头鲂。等粘性卵的附着物.菹草丛生处成为这些草上产卵经济鱼类的天然繁殖场,使这类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量、繁殖率都大大提高。从附卯的效果看.菹草的附卵数量远高于其它水草.一片8~l0 cm长的叶片上可粘着40~60粒鲤鱼和鲫鱼卵.粘着度也较好。其效果仅次于棕榈皮。此外经济鱼类的幼鱼生活于菹草丛中也不易被凶猛鱼类吃掉.为幼苗逃避敌害提供了场所。从而有利于这些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自然保护与增殖。另外.水体中种植菹草.可防止同类间的相互残杀.充分利用*水体,在高温时还可调节水温.若在幼虾培养池和成虾池中栽种菹草。可提高虾的成活率和产量。
2.3 其它用途
除以上所述各项外.菹草还有其他一些用途.如作绿肥,将菹草采出碎断。耕入泥中,令其腐烂(*好去除根茎),如其自行死亡腐烂,肥效相同。作观赏之用,植于清溪或水族缸中。其茎叶舒展。招人喜爱,再加鱼游在其中,可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趣。另外。菹草还可增大湿地容积.延长污染物的滞留时间.提高湿地承载的负荷力。
2.4菹草死亡衰败期对水质的影响
菹草死亡后即由基部断开,从水库底质中脱离,浮于水面。在水中**和自身分解作用下,菹草会迅速降解,由绿色植株状变为黄绿色粥样物。由于此时水温较高(22~25℃左右),这个过程可在几天内完成。各种降解产物释放于水中,直接导致水质恶化,水的色、臭、味、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溶解氧等水质参数都受影响。
根据现场观察,在衰败降解时,于桥水库菹草聚集区的水体颜色发黑,臭味很强,透明度降低。
百万分率,简称ppm(源自英语parts permillion的简写),定义为百万分之一,1ppm即是一百万分之一。<br>ppm可以用在质量上,一公斤(kg)的物质中有一毫克(mg)某物质,某物质含量即为1ppm;也可用在容量上,一千升(kl)的溶液中有一毫升(ml)的某物质,某物质含量即为1ppm;也可以质量和容量一起用,一公升的溶液中有某物质一毫克,某物质含量即为1ppm
这是因为以水来说,一公升(l)的水有一公斤重,一公斤比上一毫克的比值刚好是一百万分之一,也就是1ppm= 1 mg/l
bdoc 生物可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碳(建议值0.2mg/l) upvc 硬聚氯乙烯doc 溶解性有机碳 baf 曝气生物滤池 hrt 水力停留时间tdc 总有机碳 nom 天然有机物 do 溶解氧 ro 反渗透
poc 颗粒态有机碳uf 超滤 mf 微滤 nf 纳滤
coc胶体有机碳haas 卤乙酸 oc 易氧化有机碳
nbdoc 生物难降解有机碳 asu藻类标准单位pp 聚丙烯
gstpi *硫转移酶 dbp**副产物 pe聚乙烯
三致:致癌 致畸 致突变 活性碳密度1.4g/cm3
便携式比色计有哪些优势?
凌源市无机防火堵料*的厂家
基于冷却水流量计的电极干扰信号仿真研究
BNEE钢制拖链已然走上世界舞台参与竞争
超纯水EDI设备的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
菹草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需要的土壤标准物质有吗?
忻州聚丙烯短纤维*
如何让小型实验室制冷加热系统发挥最大效能
PET瓶垂直载压测试设备
怎样判断离心油泵故障的基本方法
油炸机产品性能怎么样
BURKERT电磁阀0131型
大吨位同步顶升液压千斤顶同步控制的应用场合
详解FESTO气缸的种类和特点
无机防火泥,防火泥主要规格
故障电弧探测器afd-16
HDMI的多业务光端机在智慧磐石项目中应用
H5119 24-48V输入2A共阳可调光舞台灯IC 性价比
冬天为什么要用到臭味剂?